廉政之窗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景宁县 > 队伍建设 > 廉政之窗
[古今廉闻]管子倡廉及其启示
时间:2011-09-27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点击数:  分享到:

管子不仅在中国,而且在世界上也是较早提出倡廉理论的历史文化名人。

管子倡廉是其治国平天下宏大理论和国策体系中的首要环节,廉政是管子社会政治学的核心观念之一,管子把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四根基柱,""即是其中的基柱之一。

管子指出“廉不蔽恶”。是说人的行为要“方正”,直面解决难题,不要耍滑头,不畏“恶”人、恶行、恶势力,不掩饰“恶行”。其中,管子认为“不均之为恶”。“不均”又指什么?管于提出要“均地分力”,主张合理分配土地和人力,即解决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第一次分配的公正。当时齐国生产力还处于农耕阶段,远没有今天我们国民经济结构复杂,第二次分配是“相地而衰征”,即根据土地的肥力缴纳税赋,相对也是公平的;第三次分配,限于开仓放粮、救济灾民的政府行为。所以,根本在于第一次分配能不能“公”。公,就是君王和管理层的“天下为公”之心,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公心,各级官员势必在代表国家执行力的过程中,做到“方正秉公”。不公,就是不廉,这不仅是一种宫德缺失,而且破坏了立国的柱石,动摇了国家的根本制度。

管子的倡廉思想和实践,成为管子学说和治国功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廉政问题认识和解决的高水平成果,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。

建立于朴素唯物史观之上的荣辱观。管子于《牧民》篇提出了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的不朽名言。他认为,人民只有物质生活改善、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,才会自觉遵守道德规范,懂得文明礼貌,具有荣誉感和羞耻心。

于倡廉中彰显政治智慧。管子倡廉,不是被动的权宜之计,主动防患于未然,总结了齐国复国前内乱的惨痛教训,管子断然指出:“国有四维,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。”管子倡廉,不拘泥于细枝末节。而是把大是大非的原则和人的一般需求、人性弱点区别对待,所以齐国的廉政,几乎是无为而治的。

倡廉是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组成。管子倡廉理论和实践的总前提是自己所信守的“为天下”而生死和“以人为本”的大“道”,因此倡廉不是孤立的事件或滞后亡羊补牢的权宜之策,而是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组成,是齐国兴霸业的保障措施。

 

 

(摘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作者:龚武)

打印此文】  【关闭窗口
下一篇:[警言警句]智者不为非其事
上一篇:[思廉论廉]人品与官品
主办: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地址: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敬仙宫 电话:0578-5829313
建议使用IE6以上,1024×768 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浙ICP备19043242号-1